12家擬IPO企業被抽中現場檢查,釋放何種信號?
黃思瑜
在市場討論A股IPO是否回暖之際,IPO申請剛獲受理的12家企業被抽中現場檢查,引發市場高度關注。
6月份,A股IPO市場掀起受理潮,一個月受理了150單IPO申請,其中6月30日滬深北交易所受理了41單,成為今年受理數量最多的一天。7月3日,有12家擬IPO企業被抽中現場檢查,超過去年全年的4家。
民生證券投行事業部保薦代表人吳超對第一財經稱,這一批抽查12家擬IPO企業,是因為上半年IPO申請獲得受理的企業多,按照一定的現場檢查比例進行抽查,被抽中企業數量就多,同時這也釋放IPO仍舊嚴監管的信號。今年上半年受理的IPO申請共有177單,其中滬深交易所共受理了62單。
“核心邏輯是注冊制下‘嚴監管’與‘市場化’的雙向校準。”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分析稱,一方面,5~6月A股IPO申報量同比激增,短期集中申報推高監管核查壓力;另一方面,監管層通過“突擊檢查”展現監管理念,注冊制并非“放水”,而是達標后的“寬進嚴管”。
12家企業被抽中現場檢查
7月3日,中國證券業協會披露了2025年第二批首發企業現場檢查抽簽名單,共有12家企業被抽中。
這12家企業分別為長裕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易思維(杭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恒運昌真空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芯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蕪湖埃泰克汽車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廣西田園生化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振石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江蘇康瑞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東東岳未來氫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中電科藍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廣州慧谷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上述擬IPO企業中,有11家的IPO申請是在今年6月獲得受理,僅1家的IPO申請是在5月獲得受理。就審核狀態來看,目前9家企業處于已受理狀態,3家處于已問詢環節。
12家IPO申請企業均擬在滬深交易所上市,其中上交所8家(科創板5家、主板3家)、深交所4家(主板3家,創業板1家)。
保薦機構方面,12單IPO項目合計涉及9家券商。其中,中信證券保薦了3單,中金公司保薦了2單,中信建投、國泰海通、華泰聯合、國海證券、國投證券、國金證券、西南證券等分別保薦了1單。
而2025年第一批首發企業現場檢查抽查名單僅有2家企業,2024年三批現場檢查的企業數量才4家,為何此次現場檢查數量如此多?
對此,有投行人士對第一財經稱,前期受理的數量多,抽查的數量就多,因為現場檢查有一定比例。
今年1月13日,證監會召開的2025年系統工作會議提出,首發上市新申報企業現場檢查、現場督導覆蓋面大幅提高到不低于1/3。另外,根據證監會于4月30日發布的《2025年度中國證監會本級單位預算》,其中提到組織部署對首發企業檢查比例≥25%。
今年第一批現場檢查抽中的2家企業的IPO申請均是在2024年12月份獲得受理。今年上半年受理的IPO申請共有177單,較去年全年受理數多了100單。其中,上交所受理了30單(主板9單、科創板21單),深交所受理了32單(主板11單、創業板21單)。
田利輝認為,本質是用市場化手段篩選“真優質”企業,防止“帶病申報”透支市場信任。
2025年首批現場檢查抽中的企業為強一半導體(蘇州)股份有限公司、江西力源海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目前兩家公司IPO審核均處于已問詢環節。
而2024年三個批次抽中的4家企業則喜憂參半。第一批抽中的鄭州恒達智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城建設計發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已經終止審核;第二批抽中的中國鈾業股份有限公司,處于已問詢狀態有一年左右時間;第三批抽中的武漢新芯集成電路股份有限公司,因財報更新處于中止審核狀態。
IPO強監管態勢未變
這12家企業被抽中現場檢查,是否意味著IPO強監管態勢未變?
在吳超看來,今年上半年IPO受理數量大增,有一定的回暖趨勢,但強監管的態勢未變,這也給后續申報IPO的企業以一定警醒,就是監管鼓勵申報,但也要經得起查,并且企業自身質地必須較好。
田利輝認為,當前IPO監管呈現兩方面特征:對傳統行業企業,財務真實性、合規性仍是硬門檻,監管從嚴不松;對優質科技型企業,科創板、創業板等板塊通過差異化標準(如允許未盈利企業上市)給予政策傾斜。但需強調,“包容”不等于“縱容”——若科技企業存在研發數據造假、核心技術依賴性低等問題,同樣會被否。監管核心邏輯已從“把關”轉向“篩選”,既鼓勵創新,也嚴控風險外溢。
就在6月18日,科創板迎來新一輪改革,設置科創成長層,重啟未盈利企業適用科創板第五套標準上市,同時推出了擴大第五套標準適用范圍、試點引入資深專業機構投資者制度、面向優質科技型企業試點IPO預先審閱機制等六項舉措。創業板也將正式啟用第三套標準,支持優質未盈利創新企業上市。
據第一財經了解,此次改革通過制度優化進一步增強科創板的包容性、適應性,以更加契合科技創新發展規律和科技型企業成長特點,是為了更精準支持優質科技型企業在科創板上市,而不是簡單追求上市數量。證監會仍將嚴把發行上市入口關,健全一二級市場協調發展及逆周期調節機制,以全力維護市場平穩運行。
田利輝認為,注冊制改革的本質是重塑市場生態。高頻現場檢查既是監管工具,也是市場教育——倒逼企業提升信息披露質量,推動券商投行回歸“價值發現”本源。
“未來,能否上市將取決于‘能否經得起查’,而非‘能否包裝過關’。對投資者而言,這是篩選真金的試金石;對資本市場而言,這是邁向成熟的關鍵一躍。”田利輝稱。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備1701279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20005]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京(2022)0000107]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513525309 報料郵箱(可文字、音視頻):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5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經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