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7月4日電 題:入境游“購物清單”上寫滿“中國造”
作者 王微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原所長、二級研究員
近期,各地發力提升國際消費吸引力,以擴大入境消費。7月起離境退稅政策實施新增大連市、湖北省。中國單方面免簽再次擴圍,疊加離境退稅政策范圍不斷擴大,有效提高了入境旅客的消費熱情與消費額度。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品牌與國貨“潮品”帶動了入境消費新潮流。
旅游熱正轉化為消費熱
數據顯示,我國2024年入境游客1.3億人次,入境消費規模達942億美元,同比增長60.8%和77.8%。今年以來,得益于免簽、服務便利化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臺,入境消費繼續保持增長勢頭。從許多境外游客來華“首站”城市上海來看,今年“五一”期間(4月30日到5月4日)境外來滬消費同比增長超過200%,增速迅猛。
政策優化是入境消費增長的首要促進因素。去年以來,中國在旅游方面實施了以對外免簽為主要內容的積極主動對外開放政策,至今適用單方面免簽政策來華的國家已達47個,再加上適用過境免簽的55個國家以及部分雙邊互免簽證的國家,中國的免簽“朋友圈”不斷擴大,入境游客總量快速增長。在支持入境消費措施上,2024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優化支付服務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見》。隨著“大額刷卡、小額掃碼、現金兜底”支付便利化措施不斷推出,外籍人員消費體驗提升。據網聯清算有限公司數據,2024年上半年,網聯平臺“外卡內綁”業務交易筆數達3738.18萬筆,交易金額達54.1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6.7倍、8倍。今年以來,國家在《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中,提出“支持更多優質商戶成為離境退稅商店,推廣購物離境退稅‘即買即退’服務措施”。各地離境退稅的措施不斷優化,各地在大型商圈、旅游景區、機場等增設退稅商店。這些措施極大地便利了境外游客入境消費。
入境游的形式也發生很大的變化。過去,境外游客入境游主要以組團旅游的方式,按照既定的旅游線路觀看旅游景點和在有限的城市消費。而當前,旅游平臺上來華自由行的旅游搜索量和訂單量不斷上漲,入境游客中自由行游客比例同步攀升。境外游客不再僅僅觀光景點,而是更多深入城市生活,選擇走進市井民巷,打卡“網紅點”,到訪當地時尚創新消費場景或老百姓日常消費場所,對當地優質商品的消費熱情明顯提升。
同時,互聯網傳播使入境游中“新”的一面吸引力提升。在入境游的過程中,許多游客通過圖片視頻分享的方式,將中國的城市生活、優質消費品、文化消費品、高科技產品等傳播至國際互聯網上,賦予“China Travel”更多中國消費特色。他們以消費者的視角觀察,挖掘中國時尚創新的打卡點與消費的新場景。這一傳播的過程在吸引更多外國游客來華旅游的同時,也拓展了他們對中國產品、中國品牌的認知,展示了中國的發展成就與軟實力。
中國品牌吸引力將顯著提升
入境游增長不僅帶動了交通、餐飲、住宿等傳統旅游需求,也通過“即買即退”等離境退稅政策帶動了更多中國優質產品與優質品牌走出去。
中國產品的創新速度與高性價比正形成獨特吸引力。中國具有發達的制造業基礎,商品質量不斷提升,吸引了入境游消費者到中國“買買買”。比如,作為“世界超市”的義烏國際商貿城,去年迎來了38萬人次外國采購商,其高性價比備受消費者青睞。而功能新穎的無線洗車機、電動螺絲刀、電動牙刷等中國品牌小家電產品,也在離境退稅起退點下調后成為熱賣品類。
更多境外消費者將關注點從傳統的土特產,轉向更具科技含量的中國“智”造產品與更具文化內涵的文化消費品。比如,深圳華強北發揮電子產品集聚效應,吸引全球買家,從品牌手機到智能穿戴設備,新潮科技產品成為入境游消費“源頭直采”的購物熱點。以陶瓷文化著稱的城市景德鎮也吸引了全球各地的入境游客,許多外國游客特意到景德鎮購買地道的中國瓷器,體驗傳統的瓷器文化。
隨著更多境外消費者選購中國優質商品,中國品牌吸引力將顯著提升。過去,機場免稅店是入境旅客免稅采購的主要場景,機場免稅店中商品以國際大牌產品和國產煙酒、中國工藝品為主。而近兩年來,隨著市內免稅店加大布局、免稅店的中國品牌及國貨“潮品”增多,中國品牌產品的時尚性、文化性、創新性及高科技屬性對入境消費者的吸引力不斷增強。這對促進入境消費有非常重要的啟示。
一方面,應持續優化離境退稅政策,加大宣傳力度。“即買即退”離境退稅服務讓入境消費者走進城市商圈,深入城市生活,為入境消費者認識中國產品、中國品牌提供更便利的服務。對此,可以在城市大型商圈設置“即買即退”服務點位,服務于該商圈各個店鋪,便利入境消費者集中退稅。同時,加強“即買即退”服務宣傳力度,如在外國游客入境過程中提供宣傳手冊,通過互聯網進行外文播報的傳播等。
另一方面,應增加中國優質產品及中國品牌的展示機會,完善相關退稅服務。中國的消費市場發展不僅要服務中國消費者不斷升級的新需求,也要引領和吸引全球消費者,并推動中國品牌走出去。通過增強展示中國高技術含量、優質品質的產品及國貨“潮品”,能夠提升中國品牌影響力,更好地引領全球消費。(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張芷菡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備1701279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20005]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京(2022)0000107]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513525309 報料郵箱(可文字、音視頻):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5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經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