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2.68%,銀行卷完消費貸又卷經營貸
在消費貸利率價格戰被監管叫停后,銀行信用經營貸利率卷出新低,直逼消費貸。
近期,包括中國銀行、建設銀行、招商銀行在內的多家大型銀行相繼推出年化利率3%左右的純信用經營貸產品,利率水平較前期明顯下探。其中,有客戶稱,招商銀行通過發放利率優惠券等方式,對部分優質客戶提供最低2.68%的特惠利率。
值得注意的是,消費貸市場仍存在變相的價格競爭。部分銀行通過與地方政府合作開展貼息活動,或默許一線客戶經理以個人補貼等方式,實際突破利率監管要求。
不過業內普遍認為,目前的低利率產品更多是針對特定客群的營銷策略,而非全行業性的利率下調。隨著監管部門對信貸市場秩序的持續規范,以及銀行自身盈利壓力的加大,這種"以價換量"的競爭模式或不可持續。
經營貸進入薄利區間
隨著消費貸市場競爭受到監管約束,商業銀行正將業務重心轉向經營貸領域,掀起新一輪利率下調潮。
例如,招商銀行某款“生意貸”產品,以企業稅務繳納記錄、個人征信情況、公積金及社保繳納證明作為授信依據,基礎年利率(單利)設定為3%起。據部分客戶反饋,6月底招行還向特定客戶群體發放年利率2.68%的專屬利率優惠券,使得實際借款成本可進一步降低。
記者也向招商銀行客服人員求證,工作人員表示此前確實有發放此類利率優惠券,但具體利率水平需根據借款人資質綜合評定。
與此同時,建設銀行的“信用快貸”同樣將年利率3%設定為最低利率,該產品最高可提供300萬元貸款額度。華南地區某建行客戶經理透露,申請該產品需滿足多項基本條件,包括企業需完成工商登記并保持正常經營狀態、企業及實際控制人征信記錄良好,同時需要在建行開通相關金融服務或能提供有效的經營數據證明。
中國銀行則針對不同客戶群體推出了差異化信貸產品,其中面向納稅小微企業的“銀稅貸”產品最高可提供500萬元貸款額度,借款期限1年,年利率不超過3.6%。
此前,各家銀行競爭主要集中在銀行的消費貸業務。各家商業銀行紛紛打起價格戰,密集調低消費貸產品利率,有銀行的消費貸利率甚至低至2.5%以下水平。
“現在監管有要求,消費貸不能內卷,但是經營貸仍存在操作空間。各商業銀行正著力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通過差異化定價策略拓展經營貸業務。”華南地區某銀行從業人士向記者透露,部分銀行已開始針對特定行業客戶定制專屬信貸方案,如為特定商戶群體設計專項貸款產品。
該人士進一步表示,雖然各銀行公開宣傳的經營信用貸利率普遍維持在3%以上,但部分機構會基于內部客戶評級系統,對優質客戶提供更低的實際利率。
消費貸也在暗中較勁
雖然目前多數銀行名義利率普遍堅守3%的紅線,但實際操作中,通過多種渠道為客戶降低實際融資成本。
例如,招商銀行在四川省推出的消費貼息計劃。該行與地方政府合作,對汽車、家電等特定消費場景的貸款提供1.5%的利息補貼(單筆貸款貼息資金最高3000元),使客戶實際年利率可降至1.5%。
除了政府貼息外,利率優惠券成為銀行變相降息的另一利器。記者在某股份行線上測試時,“建額”測算年利率為3.2%。但該行工作人員表示,目前針對在該行沒有辦理過貸款且正常交社保的客戶,可以申請利率優惠券,最低可以做到3.05%。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部分銀行一線員工甚至不惜自掏腰包爭奪客戶資源。記者近日接到某股份制銀行客戶經理的推銷電話,對方主動提出可以提供年化2.88%的消費貸利率,較該行規定的3%下限低12個基點。“銀行目前依然要求消費貸利率不得低于3%,差額部分由我個人補貼,為期6個月。”該客戶經理對記者介紹。
貸款內卷何解
當前信貸市場正面臨增量難尋的困境。央行數據顯示,5月金融機構新增人民幣貸款6200億元,同比少增3300億元,信貸增速回落0.1個百分點至7.1%。分部門來看,居民、企業貸款分別新增540億元、5300億元,同比分別少增217億元、2100億元。在居民貸款方面,5月新增居民短期貸款為-208億元,同比少增451億元;新增居民中長期貸款為746億元,同比多增232億元。
進入6月,盡管銀行持續加大信貸投放力度,但市場承接力依然疲軟。上述銀行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部分銀行上半年的額度還有多余,這為6月信貸投放提供了一定的空間。但實際上增量的優質客戶并不多,和“沙里淘金”差不多。
基層KPI考核日益嚴重下,各類貸款內卷競爭也成為“新常態”。在此背景下,部分銀行員工開始游走于灰色地帶。有的與助貸機構暗通款曲,有的在社交平臺以“低息置換高息”為誘餌招攬客戶,甚至出現員工自掏腰包貼息的極端案例。未來,經營貸、消費貸利率是否還有下降的空間?業內多認為,從息差角度看,銀行“以量補價”的模式難以持續。
據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披露的數據,今年一季度,銀行業的整體凈息差為1.43%,而平均不良貸款率是1.51%。凈息差與不良貸款率出現了倒掛。
據Wind數據統計,今年一季度,A股42家上市銀行中,有19家銀行的利息凈收入同比負增長,涵蓋大行、股份行、城農商行。其中,國有大行中,除了交行實現利息凈收入2.52%的增長外,其余5家大行利息凈收入均同比下降,降幅集中在2%~5%。
“這種倒掛現象值得警惕。”華南某股份行內部人士認為,如凈息差已經無法覆蓋不良貸款損失時,繼續通過降低貸款利率來擴張規模的商業模式顯然難以為繼。未來貸款利率進一步下行的空間極為有限。
素喜智研高級研究員蘇筱芮認為,消費貸利率在當下環境的普降并不現實,更多是上述幾家銀行的小幅度“試探”。機構現階段針對部分客群給出優惠利率,一是試圖“以量補價”,以此穩步拓展零售貸款增量;二是通過“掐尖”來把控貸款客群準入門檻,從源頭為貸后不良減輕壓力。
蘇筱芮指出,除了加強負債管理、促進多元渠道融資之外,銀行機構也需要考慮打造自營獲客能力、優質場景挖掘能力以及先進科技能力,在確保風險可控的前提之下,圍繞重點客群不斷迭代與打磨好精品消費貸產品與服務。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備1701279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20005]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京(2022)0000107]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513525309 報料郵箱(可文字、音視頻):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5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經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