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百鏡大戰”熱潮背后:小米眼鏡發售5日現貨售罄,假噱頭還是真需求?
澎湃新聞記者 范佳來
從概念走向現實的AI眼鏡,真實體驗如何,是否名副其實?
最近,小米CEO雷軍發布的“面向下一代智能設備”——小米首款AI眼鏡,將此前略顯冷門的AI眼鏡推向了大眾市場。
7月1日,澎湃新聞記者線下走訪上海小米門店發現,這款AI眼鏡盡管發布不到一周,目前現貨已經出于基本售罄狀態,“標準版還有為數不多的現貨,變色版現貨最少要等半個月。”靜安區一位門店銷售告訴記者。
根據雷軍介紹,小米AI眼鏡擁有隨身AI入口,搭載1200萬像素高清鏡頭,可沉浸式拍照、錄制視頻,支持第三方APP視頻通話、直播,實時分享,定價1999元起。
記者現場測試發現,這款AI眼鏡最吸引人的功能是即時錄制視頻——即通過鏡片進行第一視角的視頻拍攝,并迅速傳送至手機,這也意味著以后拍攝視頻不再需要有形設備,可以通過眼鏡注視完成。
此外,根據雷軍在發布會上的透露,這款小米AI眼鏡可以實現實時掃碼支付,不過,根據小米工作人員介紹,由于相關升級沒有完成,預計要到8月才能實現這項功能。
據京東旗艦店顯示,小米AI眼鏡在發售5日內已經銷量破萬,而淘寶旗艦店銷量為4000+。
AI眼鏡仍是“未完全體”
所謂AI眼鏡,指的是以人工智能為核心,主要通過內置的AI芯片和大模型來提供智能化服務,如語音識別、圖像識別、數據分析等。目前的AI眼鏡主要以提供語音助手、實時翻譯、導航等功能為主。
從價格來看,1999元的售價,可以實現錄視頻、錄音、實時翻譯和打電話能功能,性價比頗高。
除了標準版本,小米AI眼鏡還推出電致變色版本,雙指劃動鏡腿即可完成變色,單色電致變色有深黑至淺灰4檔調節,彩色電致變色有紫藍粉灰4檔調節。目前,變色版本最受歡迎,京東、淘寶旗艦店顯示全部售罄。
但是消費者也有自己的體驗,“和普通眼鏡相比,小米這款AI眼鏡鏡框很厚重,似乎有些不太適合日常佩戴。”現場一位顧客坦言。
“宣傳的AI實時對話功能,在實際體驗中似乎有延遲,另外,如果是全家的智能家居都使用小米,喊了小愛同學,經常會一起響應,發生烏龍。”另一位購買了AI眼鏡的消費者表示。
從配置而言,小米對標的是RayBan-Meta(Meta和雷朋合作款)智能眼鏡,其京東旗艦店顯示,售價從4800元起步,相比較而言,小米的價格優勢明顯。
但業內人士也普遍認為,此次1999元的售價,相比此前小米手機的超強性價比,此次在價格上并未和其他國產品牌拉開顯著差距。以京東智能眼鏡熱賣榜單為例,包括雷鳥、星紀魅族、界環等多個品牌眼鏡價格比小米更低。
和決心攪局市場的汽車相比,小米此次推出的AI眼鏡更像是帶著AI概念的“未完成體”,更多是試水市場需求,但從其火爆的銷售表現來看,目前需求十分旺盛。
AI眼鏡的熱潮究竟是如何掀起的?
知名AI眼鏡初創企業Rokid副總裁王俊杰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談到這個話題,他表示,首先因為生成式AI大模型越來越成熟,大模型需要端側載體,AI眼鏡是一個很理想的落地端側載體。
此外,對標海外頭部領先的Meta眼鏡,大家認為中國的公司一定可以做得更好。市場對AI眼鏡預期很高,都認可這一賽道并持續有新玩家加入。但不論如何,參與的玩家多,把這個行業做大是件好事,“我覺得現在處于早期,(是)增長曲線還非常高的一個階段。”王俊杰坦言。
“AI是個巨大的機會,是不亞于工業革命級別的機會。”另一知名AI眼鏡公司Xreal創始人徐馳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直言,當前的AI眼鏡產業整體不夠智能。“比如Meta Ray-Ban嚴格意義上不算是一個AI眼鏡,更像是一個帶著AI概念的時尚單品。”
市場尚未迎來最后贏家
據IDC預計,2025年全球AI眼鏡市場出貨量為1280萬副,同比增長26%,中國AI眼鏡市場出貨量為280萬副,同比增長107%。并且到2035年,AI眼鏡銷量有望達14億副,全球AI眼鏡在2030年將達到20%的滲透率。
這也意味著相比如今的市場,AI眼鏡將迎來廣泛的增長空間。
360創始人周鴻祎在去年就預料到AI眼鏡的火爆局面,去年11月,他首次提出“百鏡大戰”的概念,“最近雷朋和Facebook做了一個眼鏡,我也買了還沒用,像它是一個就比較輕量級,它是一個攝像和語音問答的這樣一個東西,我覺得有機會。百度也模仿Facebook做了一個類似的智能眼鏡,我估計后面可能每個互聯網公司都會做一個眼鏡,成為百鏡大戰。”
2025年被業內認為是AI眼鏡元年,預計將有超過百款新品眼鏡發布,在這場混戰中,既有小米、三星、聯想等消費電子企業,也有字節跳動、百度等互聯網大廠,還有雷鳥創新、星紀魅族等創業公司。
對于AI眼鏡的前景,徐馳判斷,未來的2-3年會隨著大模型的提升會有巨大的變化。“兩三年之內一定會看到真的有用、戴得住的、非常聰明的AI眼鏡出來,我們對這個事充滿期待。”
徐馳認為,AI眼鏡的體驗70%在于大模型,因為需要優化多模態體驗,讓它變得更聰明。剩下的30%在于硬件的調優(Tuning),也就是要讓眼鏡的體驗,比打開手機上的AI APP體驗更好才行。但是目前市面上AI的眼鏡還沒做到這點,并沒有超越手機本身的體驗。在這30%的Tuning上,要依賴于眼鏡廠商去做好。
在徐馳看來,最理想的狀態下,AI眼鏡就像一個會各國外語、智商和朋友差不多的“好閨蜜”,“有很多事可以跟它聊,有很多事可以讓它幫你去做,它會獨立地、很聰明地完成很多事情,這個事兩三年之內一定做得到,但需要大模型企業和眼鏡廠商深度整合打磨。”
小米眼鏡的火爆,也帶動產業鏈上揚。據公開資料顯示,小米AI眼鏡核心零部件供應鏈中,大多為中國本土企業,包括整機代工巨頭歌爾股份、光學龍頭舜宇光學、藍牙芯片廠商恒玄、存儲廠商佰維存儲、電池供應商德賽等,此外還有高通、索尼、創通聯達和樓氏電子等中外合資廠商和海外企業。
中外巨頭在AI眼鏡上的競爭可能會加劇,行業將進一步迎來角逐。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備1701279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20005]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京(2022)0000107]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513525309 報料郵箱(可文字、音視頻):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5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經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